情况介绍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者- 情况介绍

​核酸诊疗与精准医学团队介绍

一、师资队伍

团队现有6名教师:

1.png

梁兴杰教授(博导、国家级领军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

2.png

黄渊余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团队负责人

3.png

阮少波研究员(博导)

4_副本.png

杨明辉研究员(博导)

图片1.png

陆梅研究员(博导)

5.png

翁郁华副研究员(硕导)

二、团队/研究中心简介

核酸诊疗与精准医学团队于2016年开始建立,现有教师6人(含兼职教授1人),团队研究中心(实验室)位于W88 Login , w88 latest login inlet中关村校区求是楼以及老校医院。团队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核酸药物递送与疾病精准治疗、预防、诊断等,覆盖的疾病类型包括癌症、代谢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经疾病、罕见病等。具体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1. 核酸药物递送及其药物/疫苗研发;

2. 纳米生物技术与纳米医学;

3. 脑靶向递药系统与脑疾病治疗;

4. 病原微生物防控药物与疫苗;

5. 智能工程化外泌体药物与疫苗;

6. 基因编辑与靶向蛋白降解技术等。

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两条路线:

1. 药物载体/前药合成,体外细胞水平研究、动物体内研究以及最终的临床研究(患者);

2. 分子设计筛选,先导分子优化,递送技术平台优化,以及疾病诊断、预防、治疗评价;

团队研究内容前沿而交叉,涉及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制药工程、化学、化工、高分子材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

研究团队各位研究成员的研究方向具体如下:(以下数据截至2023年6月)

1. 梁兴杰教授

研究领域:纳米药物与纳米生物技术

研究方向:纳米技术用于创新药物的设计合成、结构优化和功能测定及其临床应用中的生物机制

研究成果:在Nature Nanotech.、PNAS、Cancer Research、Sci. Adv. 等论文300余篇,总被引约30000次;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 黄渊余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核酸生物医药研究,针对重大疾病(肿瘤、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发展基于核酸的创新药物与疫苗

科研成果:以通讯/第一作者在Nat Rev Bioeng、Sci Adv、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Adv Mater、Trends Mol Med、Nano Lett、Adv Funct Mater、Adv Sci等发表论文70余篇,IF>10论文近40篇,ESI高被引论文9篇;共发表论文100余篇,撰写10余部专著章节,申请28件专利;作为项目或课题负责人主持承担国自然、重点研发等项目10余项。是《Exploration》(Wiley出版)创刊副主编,另多个期刊编委;是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纳米生物学分会秘书长,另多个学会委员。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0-2022连续三年);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九)、广西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五)等;兼具学术和产业界经历和经验,前期作为核心人员研发的siRNA药物已有4项进入临床I-II期研究。

3. 阮少波研究员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脑靶向药物递送与脑疾病治疗、癌症免疫疗法、外泌体生物生成调控与外泌体递送系统

科研成果:以第一或通讯在J. Extracell. Vesicles, Adv. Funct. Mater., ACS Nano, Adv. Sci., 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2篇,影响因子大于10论文9篇;引用次数2900多次,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因子25;授权发明专利1项。担任Exploration,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杂志学术编辑或青年编委。

4. 杨明辉研究员

研究方向:病原微生物感染与新型核酸诊疗技术

科研成果:共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JRCCM、Nat Microbiol、Emerg Microbes Infec、Innovation、Engineering、Autophagy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9篇;一作文章被NEJM、JAMA、Nature Medicine等杂志累计他引超2500次;IF>20论文5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1篇论文入围2020年度中国感染病学领域高价值论文TOP100;申请专利7件。担任Exploration、Frontiers in Immunology、Vaccines、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等杂志学术编辑或编委。

5. 陆梅研究员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外泌体核酸药物与疫苗研究

科研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cc Chem Res、Adv Mater、Biomaterials、Acta Pharm Sin B、Acta Biomater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IF>10分学术论文9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封面论文1篇,TOP SCI期刊论文11篇;参编Springer Nature及CRC Press出版社等出版的学术专著2本,申请发明专利2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项。获得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Exploration和Asian J Pharm Sci期刊青年编委,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美国细胞外囊泡协会(AAEV)Fellow;Biomaterials、Int J Pharm、Curr Pharm Design等期刊审稿人。

6. 翁郁华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核酸递送技术、基因编辑、蛋白降解技术等研究。

科研成果:共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8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影响因子IF>10分的论文8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制药企业横向项目、博士后项目等8项项目;获得授权专利3项;是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Wiley出版社期刊Exploration的学术编辑,多个学术学会的委员或会员。

三、人才培养

1. 研究生培养

团队现有博士研究生14名,硕士研究生11名,博士后研究人员4名。众多研究生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级各类奖学金、各类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优秀墙报奖等。本研究团队励志做“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团队已毕业的硕博士或出站的博士后均有理想的工作去向。团队也积极为有意向出国/出境深造的学生联系和推荐国外/境外资深教授实验室。欢迎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化工、材料、药学、医学等学科背景的青年人才加入我们团队!

2. 本科及研究生教学

主讲《生命科学基础》、《生物技术制药》等本科生课程;建设并主讲《现代生物医药工程前沿》研究生课程,参与讲授《现代生物技术述评(全英文)》、《应用生物信息学》等研究生课程

3. 学生科技创新

指导1名本科生主持W88 Login , w88 latest login inlet“恩三”科研创新基金;指导2名本科生获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指导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4. 国际交流

研究生参与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课题组有外籍博士后、研究生2名。

四、科研平台

本团队依托工信部分子医学与生物诊疗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生物医药成分分离与分析重点实验室、工信部医药分子科学与制剂工程重点实验室、工信部融合医工系统与健康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平台。本团队在校内即可开展所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动物研究、化学合成及材料学相关实验,所涉及的大规模实验平台与设备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安捷伦液相色谱等大型仪器设备。本团队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材料合成与表征等方面建有完善的科研分析平台。此外,本团队与国家纳米中心、中科院化学所、北京大学、中科院过程所、中国疾控中心、四川大学华西药W88 Login等国内顶尖研究平台长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保障研究项目的顺利开展。

五、代表性科研成果

研究团队主要围绕纳米核酸类药物的疾病治疗、脑部药物靶向递送、CRISPR/Cas精准疾病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核酸类疫苗及抗体研发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原创性研究,以自主知识产权的脂质纳米颗粒为递送载体,建立了核酸药物靶向递送的广泛药物应用平台。近五年在Nature Nanotech、PNAS、Cancer Research、Sci Adv、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Nano Lett、Nat Microbiol、Adv Funct Mater、ACS Nano等国家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本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横向委托项目等共计10余项,项目总经费超过1000万元。

六、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

梁兴杰教授主持研发的注射用盐酸伊立替康纳米胶束,获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CFDA) 临床批件,实现临床转化;黄渊余教授作为核心人员参与研发4款siRNA药物进入临床I-II期研究,其中抗乙肝siRNA药物进入临床II期研究。


(撰稿人:黄渊余;数据截止到2023年6月)

HTML MAP|XML MAP|TXT MAP